Bioss 小课堂 | “单表位多抗”:多肽免疫导向的单表位多抗技术优势-商家动态-资讯-生物在线

Bioss 小课堂 | “单表位多抗”:多肽免疫导向的单表位多抗技术优势

作者: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暂无发布时间 (访问量:1811)

1.“单表位多抗” 的技术定义

“单表位多抗”  是基于 “单一确定序列多肽免疫” 制备的特殊多克隆抗体,核心特征是 “免疫原单一化 + 表位唯一性”:

区别于传统多抗(以完整蛋白/ 复杂抗原免疫),其免疫原是氨基酸序列明确的单一多肽—— 该多肽通常对应目标蛋白的特定功能区域(如活性位点、修饰位点),且可通过设计控制长度(通常 10-15 个氨基酸)以避免多表位风险。免疫后,机体仅被诱导产生针对这一特定多肽表位的多克隆抗体(即多个 B 细胞克隆均靶向同一表位),因 “识别表位唯一” 且 “源于多克隆抗体库”,故得名 “单表位多抗”。随着蛋白数据库和结构生物学的发展,“单表位多抗”在生物学研究中逐渐显现诸多优势。

2.“单表位多抗” 的核心优势解析

2.1表位确定性:短肽设计锁定唯一识别位点

传统多抗以完整蛋白或复杂抗原免疫时,机体将针对抗原上的多个表位产生抗体(如一个蛋白可能含5-10 个免疫原性表位),导致最终抗体混合物 “表位混杂、识别位点不唯一”,易出现交叉反应(如与同源蛋白的相似表位结合)。

我公司结合多年抗体开发经验,设计“单表位多抗” 通过 “短肽设计+ 单一多肽免疫” 从源头锁定表位,双重保障表位唯一性:

2.1.1 短肽物理层面杜绝多表位:10-15 个氨基酸的短肽空间结构简单,通常仅含一个免疫原性表位,避免传统完整蛋白或长肽(>20 个氨基酸)因序列过长导致的 “多表位混杂” 问题;

2.1.2 免疫导向聚焦单一表位:免疫原仅含一个确定的短肽序列,直接引导免疫系统聚焦该特定表位,最终获得的多抗虽源于多个B 细胞克隆,但所有抗体均靶向同一表位;

2.1.3 按需定制靶向区域:可根据研究需求精准选择短肽(如针对蛋白磷酸化位点、活性中心的10-12 个氨基酸短肽),实现 “表位定制化”,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多抗 “识别模糊” 的问题,尤其适配蛋白修饰检测、特定功能域靶向(如受体结合域)等场景;

2.1.4 多肽免疫原的物理特性控制:以我公司二十年的多肽抗体研发制备“功力”,可保证多肽免疫原的可溶性、稳定性、偶联一致性、免疫原性等重要指标,从而保证抗体制备成功率在90%以上。

2.2抗体结合位点的终极解决方案

在抗体应用中,“结合位点的精准性、真实性与可控性” 是核心需求,而传统单抗与多抗均存在明显短板,“单表位多抗” 通过多肽免疫的特性,形成全方位解决方案:

2.2.1 解决单抗结合位点未知的“盲目性” 痛点:传统单抗虽表位单一,但制备时无法预先确定结合位点(需后续通过表位mapping 实验验证,耗时 1-2 周),在关键实验中易踩坑 。而 “单表位多抗” 的结合位点即免疫用短肽对应的序列,无需额外验证,直接适配高要求场景如:

▶抗体配对:双抗夹心ELISA 中,可直接选择靶向蛋白不同区域的短肽制备抗体,确保捕获与检测位点不重叠,配对成功率比传统单抗提升;

▶中和抗体研发:以活性位点短肽为免疫原,抗体可直接结合目标蛋白功能区域(如受体结合域、酶活性中心),无需从大量单抗中筛选中和活性克隆,大幅缩短研发周期;

▶(药物靶点/ 酶)活性调控:针对靶点活性中心设计短肽,抗体可精准干预功能,避免传统单抗因结合非活性位点导致的“无效调控”;

▶Co-IP 与亚细胞定位:选择非互作区域/ 特定结构域短肽,确保捕获蛋白时保留互作复合物、定位时精准指向膜内或膜外;

2.2.2 规避单抗表位mapping 的 “假阳性” 陷阱:蛋白制备的单抗即便通过mapping,筛选出的肽段也可能位于蛋白空间结构中心(天然状态下被遮蔽,不暴露于表面),导致抗体能结合合成肽段却无法识别天然蛋白——“单表位多抗” 的短肽优先选取蛋白表面暴露区域(如AlphaFold 预测的亲水性结构、已知功能域暴露位点),且短肽更易模拟天然构象,从源头保证结合序列的真实性,确保抗体能识别天然样本中的完整蛋白;

2.2.3 实现种属反应的“精准可控”:通过UniProt、NCBI 等数据库比对短肽与不同种属蛋白的同源性,可预先定制抗体的种属特异性:

1.需“种属专属”(如仅识别人源、不识别小鼠源):筛选人源蛋白中与小鼠差异大的短肽;

2.需“跨种属识别”(如同时识别人、大鼠、兔源):选择高度保守短肽;

而传统蛋白制备抗体因含多个表位(保守+ 物种特异性),种属反应范围基本无法预测;

2.2.4 强化抗干扰能力与技术兼容性:可通过蛋白数据库BLAST比对,仅识别特定短肽表位,可有效规避样本中同源蛋白、杂蛋白的干扰;同时虽为多抗,但因表位唯一,可像单抗一样适配 Western Blot、ELISA、免疫组化(IHC)等技术,且多抗的 “多分子结合” 特性在实验中可实现多倍信号放大,兼顾特异性与灵敏度。

2.3 批间一致性:免疫原标准化实现低批间差

传统多抗的批间差主要源于“免疫原差异” 与 “动物个体反应差异”:不同批次完整蛋白抗原可能含杂蛋白、纯度波动,且动物免疫应答强度、亲和力存在个体差异,导致批间效价波动。“单表位多抗” 通过 “免疫原固定化+ 流程标准化” 解决这一问题:

2.3.1 免疫原是化学合成的单一短肽,序列、纯度可严格控制(如HPLC 纯度>95%),不同批次无本质差异;

2.3.2 免疫过程(动物品系、剂量、周期、采血时间)可完全标准化,减少个体差异影响;

2.3.3 进一步地,通过我公司“批批必检”的质控要求,最终批间效价偏差可控制在<10%,接近单抗的批间一致性水平,满足科研重复性需求。

2.4 制备效率与成本优势:兼顾快速与高性价比

传统单抗需“免疫 - 细胞融合 - 杂交瘤筛选 - 克隆纯化”(全程 2-3 个月),技术难度高、成本高;传统多抗虽快但表位混杂,“单表位多抗” 平衡两者优势:

2.4.1 周期短:无需杂交瘤筛选,仅需“短肽合成(1周,效率远高于蛋白表达)+ 动物免疫(3-4 周)+ 血清纯化(1 周)”,全程 4-6 周,而单抗制备需要接近6个月,缩短70%以上,比传统多抗制备还快;

2.4.2 成本低:省去杂交瘤筛选的人力、设备成本(如细胞培养箱、流式细胞仪),短肽合成成本低于蛋白表达,规模化制备时单位抗体成本仅为单抗的1/4-1/6,适合科研多靶点检测、企业低成本批量开发检测试剂。

3.优势总结:定位“单表位多抗” 的技术价值

“单表位多抗” 的核心价值在于:以多抗的制备效率,实现单抗的表位特异性,同时通过 “抗体结合位点的终极解决方案”,弥补传统抗体在结合位点精准性、真实性、可控性上的短板 —— 既解决传统多抗 “表位混杂、批间差大” 的问题,又规避单抗 “周期长、成本高、结合位点未知、种属不可控” 的局限,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 “高特异性、高稳定性、高性价比、结合位点明确可控” 的抗体选择,广泛适配蛋白检测、诊断试剂、科研探索、药物靶点验证等场景。

顺便提示,我们还可基于相同的“精准表位设计” 逻辑,为您定制“单表位单抗” —— 让科学家们也体验一下“用精准大狙对准所需蛋白位点的爽感”。

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商家主页

地 址: 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联东U谷西区四期67号楼

联系人: 秦

电 话: 4009019800

传 真: 010-58129612

Email:sales@bioss.com.cn

相关咨询
ADVERTISEMENT